1866年同治机制方孔钱,PCGS SP 64+。这是中国首枚机制方孔钱,形制类似同期香港一文/一千铜币,详见李察伟德著《中国现代机铸币1866-1949,西方档案记载》第168页。
1880年代前,清廷对机器铸币兴趣不大。因此,巴黎造币厂为何早至1866年便铸造这枚浙江方孔钱,曾是一个谜,其后亦无証据或记载法国政府有任何跟进。此币首见于巴黎造币厂存档钱币目录:〝中国铜币,中有圆孔,M.巴里铸造于1866年,重1.42克,直径20毫米,附实物描绘图〞。存世三枚,巴黎造币厂存档钱币目录且有模具图片,但年份则是1870,可能是入藏年份。令人困惑的是:为何制作模具并铸造三枚?铸造量是否超过三枚?
答案应与平姓清朝官员所率领的欧洲考察团有关,见诸查理士德瑞治著《清廷侍从爱德华与施素包华》英国1966,第十一章〝清廷三品官员的任务〞,其与钱币学的关连至今无人留意。十九世纪前,清廷夜郎自大,鄙视西方蛮夷,将西方世界拒于门外。英国曾于1793年及1816年遣使来华破冰失败,其后苏俄与荷兰亦无功而回。但是,贸易仍蓬勃发展,终导至 1840及1850 年代的中外战争,战败的清廷被迫开放商埠通商,割地赔款。直至1876年,中国才派使节到伦敦,再二十年后,李鸿章官式访问欧洲及美国,衍生一连串李像的钱币及纪念章。
1876年前,清廷官员绝少出访西方诸国,纵有成行亦非常依调。语言固然是问题,希生是五品官,属最佳例子。他四十多岁,广州出生,略懂英语,仅以游客身份登上耆英号游欧,竟能以嘉宾身份出席1851年伦敦世博会开幕仪式,并生产一系列镌有其人像的耆英号纪念章。其实,第一个半官方中国访欧团是由当时大清海关总税务司罗拔赫德 (后封爵) 所倡议。有感中国对西方毫无认识,赫德返爱尔兰度假前,建议清廷派员同行,考察并纪录沿途所见所闻。清廷同意,但只派一名低级海关官员 (临时升为三品)“平振”或 ”平振仁”(音译),年老固执,亦无官方地位。尚幸同行还有他儿子及三名语言学生,才令此行对中国带来点长期禆益。
在官方导游爱德华包华与M.狄朗彰斯陪同下,于马赛登岸,深入考察工厂及学院/学会,但”平振” 似乎对巴黎剧院和马戏团更感兴趣。在1866年5月12日更宣称不适需休息,只派随员参观法国国立图书馆、邮政局、电报局及巴黎造币厂。这次参观解释巴黎造币厂在1866年铸造浙江机制币的原因:为配合该次参观而特制的样币。至于选用宝浙满文,可能”平振” 是浙江人,狄朗彰斯预先通知巴黎造币厂准备,送赠数枚给考察团,最终流入中国。